白建华

中国运输和电力行业发展形势与减碳规划

1、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2、我国能源和电力总体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格局3、清洁交通的发展规划和发展趋势4、电动汽车与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格局研判5、电动汽车用电池品种发展与竞争格局研判6、零碳电池制造厂、零碳汽车制造厂的规划建设和运营7、充换电站、氢能产业链规划与建设8、充换电站建设与配电网规划与运行9、电动汽车充换电优化运行管理与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的多网合一等

我国风电开发与建设

第一部分:能源革命-碳达峰碳中和与中国风电发展将我国风电的开发利用放到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展现,给学员系统性、全方位描绘风电对我国能源革命、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作用。从时间轴来看,描绘风电在近期、中期、远期(至2060年)的开发规模、开发布局;从上下游协同,展现荷源网储整体发展情景,保障风电的大范围配置和高效率消纳;

几种电解水制氢的技术要点和运营模式,氢能综合利用系统建设,氢燃料电池应用

一、氢能产业链及氢能应用前景1、氢能产业链分析2、氢能重点应用领域二、碳中和背景下我国氢能发展规划及展望1、我国电力需求预测与分析2、我国电源总量、结构和布局3、我国氢能发展规模预测及对电力系统运行的作用三、氢能制备(1)氢能制备的方法(2)电解水制氢的方法及技术特点(3)电解水制氢的经济性和效率(4)电解水制氢的技术成熟度分析与比较四、氢能储存与运输(1)氢能储存的技术、效率和技术水平(2)氢能

大型储能站规划审批流程、设计建设标准和安全标准;储能政策、市场、商业模式、技术及发展趋势

一、我国储能电站种类和开发潜力1、抽水蓄能开发潜力及站址资源分布2、新型储能种类与特点3、不同种类储能的技术经济参数及应用场景二、碳中和背景下我国储能电站规划及发展展望1、我国电力需求预测与分析2、我国电源总量、结构和布局3、我国储能电站规划和展望三、储能电站项目开发、建设、运营(1)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流程(2)新型储能电站前期工作流程四、储能电站标准(1)设计建设标准(2)安全标准五、储能电站

双碳背景下的陆上及海上风电场规划与设计,风电建设、运维管理

涉及风电场选址,与地方政府签订开发协议,风能资源测量,风资源评估,项目总体规划,委托咨询单位编制初可研及评审,报发改委取得立项批复,委托咨询单位编制可研,取得相关支持性文件,编制项目申请报告,项目核准,微观选址、详勘、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阶段,竣工并网发电等。

双碳背景下的我国新型储能发展

第一部分:关于储能工程,涉及造价、投资收益比,侧重于电化学储能(技术路线、构成),后期的交施工等1、能源革命、双碳目标下的新型电力系统对储能的迫切需求2、新型电力系统储能规划和展望3、储能的类型、特性指标、造价、安全性、寿命、系统作用等4、电化学储能技术发展路线5、电化学储能的系统构成、产业链分析6、储能项目前期工作流程7、储能项目可研、勘测、设计等8、储能项目获利方式、收益率分析第二部分:国家储

双碳目标下的电力市场 碳交易 能源互联网相关问题分析和研判

1、中国电力市场建设情况(1)电力市场交易体系逐步健全(2)电力市场分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及辅助服务市场(3)市场开放度和活跃度显著提升(4)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逐步显现2、全国碳市场与全国电力市场的关系(1)相互独立(2)有共同的主体(3)通过价格相连3、电力交易与绿色交易的协调问题4、我国未来能源互利网发展格局(1)电网公司、发电公司最新战略(2)电力、电网与“能源互联网”(3)加快构建能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解读

1、《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主要内容及其解读2、《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主要内容及其解读3、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能源革命与双碳目标▪双碳目标与新型电力系统▪国内外典型研究案例4、以电为中心打造能源互联网▪新型电力系统总体发展格局▪能源不可能三角与能源互联网

双碳目标下的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建设与运营

1、我国抽水蓄能电站能建多少?分布在哪?2、为什么我国抽水蓄能火起来了?未来发展规模有多大?(1)我国能源革命与碳达峰碳中和(2)加快终端化石能源电能替代推动实现“双碳”目标(3)我国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具备大规模开发利用条件(4)风光为主多能互补支撑高充裕度低碳能源供应系统建设(5)风光电出力特性及其高效消纳对电力系统灵活性需求--抽水蓄能重要作用3、我国抽水蓄能现状及“十四五”规划4、投资单

数字化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关键技术

1、我国能源革命与碳达峰碳中和2、实现碳中和的国内外研究与借鉴3、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基本特征和演进展望(1)加快终端化石能源电能替代推动实现“双碳”目标(2)风光为主多能互补支撑高充裕度低碳能源供应系统建设(3)坚强电网枢纽平台支撑多网协同与数字新基建深度融合(4)多措并举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4、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1)系统规划技术(2)能源物联网&能源大数据(3)能源互联网调控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