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元、线、空” ——国学修养与人生智慧

【课程价值】本课程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提炼,形成“元、线、空”思想体系,揭示人生的智慧。本元:周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揭示人生的真谛。上线:儒家思想,揭示儒商的柔性人生智慧;中线:道家思想,揭示道商的水性人生智慧;下线:法家思想,揭示法商的刚性人生智慧。空无:佛家思想,揭示佛家的空性人生智慧。【课程对象】适合董事长、总经理、企业中高层及对中国传统思想管理哲学兴趣者等【课程方式】演讲、互动、演练、

国学大商道

国学古为今用四句箴言:“孙韩做事,孔孟做人,老佛养心,诗词怡性。”第一讲 兵家法家大商道第二讲儒家思想大商道第三讲道家思想大商道第四讲 佛学思想大商道第五讲 中华诗学大商道课程内容一兵战之必胜与商战之必赢《孙子兵法·形篇》“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例一,西太后向洋人宣战,酿致“庚子赔款”之屈辱,乃“败兵先战而后求胜”之败战法。例

古代官德与领导干部修养

课程模块 单元内容第一模块中国古代官德中的使命底蕴 一、价值使命 1、设官分职 2、德外无治 3、对君道的设定 二、文化使命 1、“文化”的语义分析 2、“吏”与“师”的角色重叠第二模块德政观:基本的意识 一、“民”意识,养民的政道 1、界限德政,“民本”话语的张扬2、“富民”的实质3、“教民”的规划二、“德”意识,德政的治道1、“以德为本”,治道中的信仰 2、德行存在的本体论第三模块义利之辨:古

国学八修与企业文化

一、教学目的与收获:1、通今博古知兴替着眼发展谋在先,小中见大谋的高。与时俱进谋的远,找到规律谋的准。2、增强大智慧实现大境界但愿大千世界无灾难,但愿人类社会无征战。但愿人的一生无病患,但愿人生环境无污染。3、全修不偏修上下古今、左右中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有为有位、爱国爱民。 德识才学、修齐治平、人实和美、文史哲谋、魂道器术、习熏悟化。 4、全效促实效天人合一为真,知行合一为善,情境合一为美,

怎样认识和建设企业文化?

【课程背景】现在,几乎每个企业都谈企业文化,但真知企业文化的有多少?严格说来,能拿到台面上讲的企业文化有几家?真“知”了企业文化才能真“行”。真“行”了,“行”得好,“行”得久,“行”成了你的企业的“灵魂”,你的企业才算真有文化。因此,企业文化不是漂亮的“门面”或“衣服”。【课程收益】提高企业文化建设者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通过学习、讨论和思考,对企业文化有基本的、真正的认知;能够鉴别具

西方哲学精神及其意义

课程目的:1、西方哲学简介,使学员了解西方哲学的基本情况;2、从西方哲学史看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使学员对西方哲学的本质特点有个基本的认识;3、从西方文明发展史,尤其是从西方近现代物质文明的发展的历史,看西方哲学精神的重要意义和价值;4、从企业管理和发展的层面看西方哲学对于企业家的重要意义。课程内容:一、概论1、哲学是什么?“讲道理”;“智慧之学”;“真善美”;自然哲学、社会哲学、政治

《论语》大道与儒家八德

【课程背景】众人皆知先做人,后做事,但若问到底如何做人?其回答或许是各凭感觉,莫衷一是。而真正有资格告诉我们关乎做人之标准的,必须具备这样两条:一是先总结前人,后自己再终身探索、践履并有大成;二是这种成就又经后人持续验证,历久弥新。同时具备这两条的,非孔子莫属。孔子“自十有五而志于学”,上溯2500年,赞易、序书、删诗、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由此开创了儒家学说,并终身修证,直至“七十而从

国学与领导力

培训目标:分享国学思想与管理智慧,提升管理心态和管理技能,帮助企业塑造优秀管理团队培训讲师:许晋适合对象: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培训课时:1-2天课程内容第一单元 国学智慧与管理者的心态修炼中国国学的核心及易经的起源和发展从易经中看时、位的重要性(历史中的管理者故事分析)中国特有的“三”的哲学启示(管理时、位的重要性)现代管理者的大人思维大学之道,在亲民、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

陕建六建集团举办《国学与心性管理》培训

曹胜高教授讲授国学与心性管理的关系培训现场(一)培训现场(二)为加强集团广大职工对国学精髓的学习和领悟,增强个人的心性修为,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日前,陕建六建集团特邀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曹胜高教授在渭城区政府大礼堂报告厅为集团来自机关和基层的300余名管理人员进行了《国学与心性管理》课程培训。曹胜高教授用一天的时间让广大职工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修养、学习、格局、境界、襟度、

《论语》与企业家修养

【课程背景】一个伟大的企业一定有一个或几个伟大的企业家。企业如人,企业家的修养与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高度。对于与企业家修养与境界的提升来说,阅读《论语》,思考和批判地吸收和发展其中的精华是十分重要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就是我们的榜样。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课程对象】企业负责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