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老师: 颜何
常驻地: 济南

课程背景:

“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2015年,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中国古代纵横家的经典语录发表讲话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无论是竞争双方还是合作对象,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较量,都在寻求制胜自强之道。一国的外交战术得益与否,关系到国家之生死存亡;一个人的生意谈判与竞争策略是否得当,关系到企业经营之成败得失;一个人在职场上的言谈举止,关系到他的升迁去留;即便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的言谈技巧运用如何,也关系到此人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甚至是此人的生死安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鬼谷子》融古通今、古为今用的现实意义尤为重要。正如韩非子所说:纵横家的思想在于“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鬼谷子》着重于实践的方法,具有完整的领导统御、智谋策略体系,堪称“中国奇书”,它以谋略为主,兼通军事,也是我国历史上一部在充分探索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论述劝谏、建议、协商、谈判和一般交际技巧的书。“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涵盖管理、商场、职场、处世等领域,并精选了古今中外颇具代表性的案例,逐篇阐释、解读,用精彩纷呈的故事呈现出鬼谷子的智慧谋略,以启发听众有所收获。

本次课程结合当下实际,融哲理性、故事性、实用性于一体,阐发鬼谷子纵横捭阖学说,让大家对鬼谷子的智慧能了解得更加透彻,也以纵横理论的为人处世和识人用人为案例,融汇贯通易儒道兵法纵横六家经典的智慧,用于干部选拔、人际沟通、政务理事、企业经营等等

课程目标:

● 学习鬼谷子的智慧领会识人用人之道---职场中的“四六原则”

● 明白经营企业客观辩证学习纵横之法---沟通中的“情绪价值”

● 掌握显人之能及容人之短的纵横之术---处世中的“自我分析”

● 领会鬼谷子智慧与企业运营的关联性---管理中的“持枢要领”

课程时间:1-3天,6小时/天

课程对象:总裁班、企业家、企事业单位高层(非企业高层不在本课范围内)

课程方式:知识讲解+案例分析+现场演练

课程大纲

前言篇

——《鬼谷子》全书分为“捭阖”“反应”“内揵”“抵巇”“飞箝”“忤合”“揣”“摩”“权”“谋”“决”“符言”“本经阴符七术”“持枢”“中经”十五篇。前面四篇以权谋策略为主,中间八篇以言辩游说为重点,后面三篇则以修身养性、内心修炼为核心。作为中国历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著名纵横家,鬼谷子的才能在军事、外交上发挥得游刃有余、淋漓尽致,其中捭阖之道,反应之道,揣摩之道……都是人类智慧之大成。

一、三点概括

1. 学什么?——鬼谷子纵横智慧的具体内容以及实际应用案例

2. 怎么学?——易儒道兵法纵横六家经典融汇贯通与学习应用

3. 怎么用?——结合现代管理学在企业经营和管理团队中实践

二、学习方法

1. 以鬼谷子纵横智慧为中心

2. 以时代背景的案例为典故

3. 以易儒道兵法纵横为理论

4. 以实践中国式管理为应用

第一讲(上):捭阖者  天地之道

一、万物有宗---归类:天下万物的属性与本源

1. 纵横家: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捭阖)捭阳,阖阴,天下万物皆阴阳

2. 儒家: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格物以致知”

3. 易经: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一阴一阳之谓道

4. 道家: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二、把握核心---守一:抓住事物的要领“事半功倍”

1. 纵横家: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技巧短长

2. 儒家:吾道一以贯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3. 易经:不易的宗旨---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

4. 道家: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三、因人而异---有别: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相处和对待

1. 纵横家: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阖/进/退/贱/贵,无为以牧之

2. 儒家:因类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3. 佛家:顿悟、渐悟、执迷不悟---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4. 道家: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

案例:捭阖之道的总原则:让对方捭(开),暴漏真实意图;自己要阖(闭),以自保。口的开合就是“捭阖”:开口是“阳”;闭口是“阴”

以阴结阳:自己少说,让对方夸夸其谈;以阳结阴:言辞锋利,让对方哑口无言

人际沟通:凡与人言之道,或拨动之令有言,示其同也;或闭藏之令自言,示其异也。(陶弘景)

第一讲(下):捭阖之道  语言的能量

一、捭之道---九阳言善始其事---利诱

1. 开而示之,同其情也:打开天窗说亮话

2. 捭术,言阳诱之以趋吉:人生奋斗的动力

3. 言善是做事之始:营销的话术,优势特点

4. 高端局的谈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用“捭”的方式,让对方开口,或者让对方接受;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

二、阖之道---十阴言恶终其谋---恐吓

1. 阖而闭之,异而诚之:沉默不言以应对

2. 阖术,言阴吓之以避凶:远离人生的痛苦

3. 言恶是终结之语:拒绝的语言,痛处点透

4. 贩卖焦虑话题:危言耸听的威逼,因事而论

案例:赤壁之战中鲁肃与张昭的计策谋略

——商务是否能合作以及什么时间合作?要综合分析

1. 都要有底线---是不是同道中人(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2. 合作与否都要坚守底线,先顺从对方的意愿(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3. 运用“阴阳”的捭阖术,权衡利弊的综合 分析(权衡轻重,为之度数)

4. 捭阖之道“为小无内,为大无外”与太极智慧的“阴阳其和”

第二讲:反应之道  知己知彼的方法

一、反应的四大要素

1. 反:换位思考,切换成对方的思维模式

2. 覆:回转到自身角度,swot的分析推演

3. 反应:不断切换到正反两种模式,以有利于掌握信息

4. 前提:需要最大程度地了解对方,强调知人的“技巧”

案例: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

二、知彼的方法与技巧

1. 钓语---钓人之网:下钩子的同时张开一张网,听/看对方的表演

2. 象比---象比之词:善于运用比喻和比较的词语,要有画面感

3. 反听---正反两面:倾听理解对方的意思,讲话也让对方明白

4. 细节---见微知类:从微观中透视问题的发展与在宏观中分类

三、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实践

1. 纵横家---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2. 道家---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

3. 兵家---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案例:胡惟庸、年羹尧

四、识人用人的重要基础---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

1. 纵横家---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

2. 道家---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 兵家---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4. 儒家---人不知而不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五、创造情绪价值的重要性:

1. 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2.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

3. 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

4. 或以事上,或以牧下:职场上的关系处理技巧

案例:诸葛亮舌战群儒---保持内心平和才不被情绪所左右,方能看清本质

第三讲:内揵之道  团队建设的“四六法则”

一、职场上下级的六种现象---君臣上下之事

1. 远而亲---表面疏远但内心亲近:上下级三观相同

2. 近而疏---貌似亲近但内心疏远:志向目标不一致

3. 就之不用---在岗位上却得不到重用:工作不得法

4. 去之反求---要离职却能的得到青睐:谋划的正确

5. 日进前而不御---每次的建议不被采纳:行为不当

6. 遥闻声而相思---对外部人员心心念念:心意相合

原文精选: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谋篇)

二、职场上下一心,共建共赢的四大原则

1. 结以道德---上下级的三观相同

2. 结以朋党---团队成员的目标一致

3. 结以财货---能够创造利益价值

4. 结以采色---能够创造情绪价值

案例:孟子与子夏说“职场信任”的重要性;三国谋士处世之道

第四讲:抵巇之道——职业敏感度的重要性

一、萌芽巇罅---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 提升职业敏感度

1. 时代环境对产品的需求---对于大形势的判断

2. 良知的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决定企业的发展

3. 管理层的职业道德---中高层的职业操守与追求

4. 公司的工作氛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与础石

5. 对待客户的态度---共利共赢是持久合作的必要前提

6. 部门内部与外部---是否能携手向前而不是互相猜忌

原文精选:天下分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芽巇罅。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

二、职业敏感度---化解矛盾,弥补裂隙,返还于未然

1. 可抵而塞---若裂缝出自事物内部原因,可用堵塞之法;

2. 可抵而却---若裂缝源自外部破坏,可用排除之法;

3. 可抵而息---若破坏力量还在生长,可用平息之法;

4. 可抵而匿---若裂缝微乎其微,可用消除之法;

5. 可抵而得---若裂缝已经发展至不可挽救程度,顺应时势,推动新旧更替;

原文: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芽蘖之谋,皆由抵巇。抵巇之隙,为道术用

三、鬼谷子谈职业素养---处理问题的艺术

1. 没有机会时---世无可抵,则深隐以待时;儒家的学而时习之

2. 机会来到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道家的君子得其时则驾

3. 人微则言轻---没有发言权,上级不青睐,下属不重视

4. 临危遇难时---受任败军之际,凤鸣危难之间,方显英雄本色

原文: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

案例:夷陵之战前后的诸葛孔明;易经乾卦的文言传“大人四合”

五帝抵而塞之,三皇抵而得之;

黄帝内经对人体与疾病的认知:虚邪贼风,治未病不治已病

第五讲:飞箝之道——无处不用

一、赞美的力量---用之于人

1. 赞扬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赞美他人

2. 期望的达成---根据对方想要的给予对方

3. 事件的发展---根据形势的状况确定赞赏

4. 漏洞的出现---根据细节的纰漏运用抵巇

5. 准确的判断---根据对方的才能加以分析

原文: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材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钳和之,以意宜之,此飞钳之缀也。用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

二、高端局的运作---用之于天下

1. 了解行业的前景---知有无之数

2. 谋划发展的战略---决安危之计

3. 确定掌握的资源---定亲疏之事

4. 审时度势的研判---天时地利人和

5. 合作伙伴的信息---性格好恶与欲望

原文: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

案例:袁枚的帽子与郭嘉的十胜论

 

第六讲:忤合之道  功成名就

一、忠诚的含义---从古至今

1. 真诚恭敬的含义---做人做事的竭心尽力(社会道德属性)

2. 忠于君王的含义---绝对忠诚与忠贞不二(法家“无我唯君”)

3. 忠于国家的含义---一心为公的家国情怀(孔孟的真儒大道)

4. 忠于自己的含义---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纵横家的人生理想)

原文: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以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

二、鬼谷子的五能---终极目标的实现

1. 能御世---顶尖智慧,驾驭时势

2. 能原事---用思用智,掌握事物本质

3. 能成名---全心投入,功成名就

4. 能用兵---胆识谋略,统兵驭将

5. 能知人---真知灼见,察人用人

原文: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案例:儒家的格物以致知;伊尹与姜子牙的人生巅峰对照当今职场人的实际追求

 

第七讲:揣情之道——主观与客观

一、揣情---知人的三个方面与三个技巧:情变于内,形见于外

1. 以见知隐---通过外在表现揣度其内心世界

2. 守司关键---从错综复杂的言辞和表情揣度

3. 掌握核心---把握细微隐晦的信息加以揣测

4. 情感变化---恐惧或喜悦之时观察内心变化

5. 亲朋好友---控制力胜于他人者可迂回掌握

6. 事前准备---提前做好预案掌握更多的信息

原文: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 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者,不能隐其情。情欲必出 其变。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其所亲,知其 所安。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者而知其隐者,此所以谓测深探情。

案例:商鞅三见秦孝公---揣情:帝道 · 王道 · 霸道

二、量权---鬼谷子运营的十二智慧

1. 度于大小---企业公司规模大小

2. 谋于寡众---管理层的框架/战略定位

3. 称财货有无之数---现金流以及资金循环周期/利润

4. 料人民多少---员工人数以及流失率

5. 饶之有余,不足几何---产品优劣势/投资收益比

6. 辨地形之险要,孰利孰害---市场占有率/各大区域市场的特点

7. 谋虑孰长孰短---短期目标与长远规划

8. 揆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高层稳定性与组织稳定性

9. 与宾客之知慧,孰少孰多---多少优质经销商/代理商/大客户

10. 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国家政策的红利与可持续发展性

11. 诸侯之交,孰用孰不用---同行之间的关系

12. 百姓之心,去就变化---用户的忠诚度

案例:百度、淘宝、京东、 拼多多、抖音

 第八讲:摩意之道——研究与琢磨“人心”的摩术大师

一、摩意的原则和技巧---欲、类、隐

1. 摩的原则---隐貌逃情:探测实情后全身而退不为人所知

2. 利用欲望---以其所欲而探之:顺应对方心理与满足欲望

3. 分门别类---以类相摩:知人心先知人性格,五行十类法

解析:揣是在他人心情不稳定时探测对方内心;摩是在他人心情稳定时研究和琢磨对方内心

二、摩方---五行性格与十类人群

1. 阳土---有以平,平者静也:能够心平气和搞定的;

2. 阴火---有以正,正者宜也:能够恰到好处处理的;

3. 阳火---有以喜,喜者悦也:能够用娱乐方式麻痹;

4. 阳木---有以怒,怒者动也:能够用愤怒加以激发的;

5. 阳水---有以名,名者发也:能够用威望恐吓惊吓的;

6. 阴木---有以行,行者成也:能够用行为实施促成的;

7. 阳金---有以廉,廉者洁也:能够用廉洁品行感化的;

8. 阴土---有以信,信者期也:能够用信誉口碑说服的;

9. 阴利---有以利,利者求也:能够用利害关系诱惑的;

10. 阴水---有以卑,卑者謟也:能够用谦卑姿态争取的;

案例:相学·五行性格与特征;金木水火土 相生相克

三、摩篇原文与引申观点

1. 主事日成而人不知---老子-百姓皆谓我自然

2. 主兵日胜而人不畏---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

3. 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老子-太上不知有之

4. 成之于阳,故曰明---千古完人王守仁-阳明

5. 只有圣人能做的三件事:谋必密,说必听,事必成

原文: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之。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

6. 道数与时相偶者---成功三大要素“规律(依道习)、方法(须勤学)、时机”

7. 情合者听---言辞合理+思维认知相同的情投意合是达成一致必要条件

原文:说者听,必合于情 ;故曰:情合者听。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事(势)譬犹是也。

8. 夫几者不晚---大凡通晓机微的人都会把握好时机(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9. 成而不拘---有成绩也不居功(功成而不居)

10. 久而化成---天长日久就一定取得成功

 第九讲:权衡之道——演说的艺术与技巧

一、游说原理与技术的论述、特征、方法

1. 原理---修饰语言:“饰言”的重要性

2. 特征---言辞分析:“口耳目”的作用

3. 方法---言辞的使用:十种语言特征

原文精选: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

二、言辞调和---五言五不言

1. 佞言者,谄而于忠(先意承欲者,谄也):花言巧语,取悦对方以显忠诚

2. 谀言者,博而于智(繁称文辞者,博也):阿谀奉承,吹捧对方以显睿智

3. 平言者,决而于勇 (策选进谋者,权也):说话直截了当决断,以示敢直言

4. 戚言者,权而于信(纵舍不疑者,决也): 忧戚之言,权衡形势,博取信任

5. 静言者,反而于胜 (先分不足以窒非者,反也): 深思熟虑以阻止谬误

6. 病言者、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说话无精神、神奇衰弱

7. 怨言者、怨者,肠绝而无主也:伤心痛苦、幽怨无主见

8. 忧言者、忧者,闭塞而不泄也:心情郁结、不能畅言

9. 怒言者、怒者,妄动而不治也:轻举妄动、不能自控

10. 喜言者、喜者,宣散而无要也:毫无重点、言辞散漫

原文精选: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是故与智者言,将此以明之;与不智者言,将此以教之,而甚难为也。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而事不乱。终日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妄,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

三、说话的九依真经---因人而异

1. 与智者言,依于博---和智慧的人说话,要靠渊博的知识

2. 与拙者言,依于辩---和笨拙的人说话,要能言善辩

3. 与辩者言,依于要---和能言善辩的人说话,要善于抓住要点

4. 与贵者言,依于势---和高贵的人说话,要有宏达的气势

5. 与富者言,依于高---和富人说话,要用尊敬的态度

6. 与贫者言,依于利---和穷人说话,要从利益方面入手

7. 与贱者言,依于谦---和卑贱者说话,要态度谦和

8. 与勇者言,依于敢---和勇敢者说话,要果敢有力

9. 与愚者言,依于锐---和愚蠢者说话,要言辞锐利

原文精选: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瞷奸邪。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观要得理。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有讳忌也。“众口铄金”,言有曲故也。

 第十讲:谋略之道——谋略的制人与制于人

一、计谋的准备---事出有因,找出前因,后果自然不难推测

1、对综合情况的全面了解

2、因果关系的逻辑思维性

3、设定“上中下”的战略

原文精选:为人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

案例:“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句话,最初出自毛泽东主席在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二、合伙人/合作伙伴的损益

1. 同情而俱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心谋事业,关系亲密,共同获利

2. 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心谋事,利益或益或损者,关系疏远

3. 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有共同仇恨就会相互亲近,都是受害者

4. 同恶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共同仇恨而关系疏远,是有人受到损害

原文精选: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

三、计谋的对象---用人的谋略:因人而定计:“六种人”

儒家三达德: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纵横家:三才之道“仁人、勇士、智者”

1. 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

2. 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

3. 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

4. 愚者易蔽也---蒙蔽使他无知

5. 肖者易惧也---恐吓使他惧怕

6. 贪者易诱也---利益使他上钩

原文精选: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万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

四、计谋的原则“阴”---制定谋略的大忌是“泄密”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易经)

1. 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而无隙者也(法不传六耳)

2. 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以正合,以奇胜---孙子兵法)

3. 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分清人物关系)

4. 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认清圈子,摆正位置,言语分寸)

5. 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不要强迫别人不想要/做的)

6. 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大患,在好为人师)

7. 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有点眼力劲)

8. 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反应篇“反者道之动”前后呼应 · 郑伯克段于鄢 · 胡惟庸·年羹尧)

9. 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情绪不要表现出来·刘邦、刘秀、刘备)

10.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知人者智·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

11. 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四渡赤水)

 第十一讲:决篇(残缺)——多谋善断(承接谋篇)

一、决策的起因以及结局

原文:凡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有患。

1. 有疑难需要解决---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且不会对自己带来伤害

2. 受人之托---别人没有请求帮助,莫要介入他人因果

3. 人微言轻与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保护好自己是第一要素

4. 趋吉避凶与风险评估---通过决策使己方与委托方受益

二、决策的方法---五方、五行、阴阳四象的关联

原文: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

1. 阳励于一言:始终如一---阳道

2. 阴励于二言:真假虚实---阴谋

3. 平素、枢机以用:随时调整的关键---法家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4. 阳德(老阳火)阴贼(老阴水)信诚(少阳木)蔽匿(少阴金)平素(土)

原文精选:四者,微而施之。于是度以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

三、具体哪些事可以作出决定?---五事可决

1. 王公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则决之:王公大人的事情,危险与机会同时存在,可以决断就做决断

2. 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如果不费力就容易成功,可以决断就做决断

3. 用力犯勤苦,然不得已而为之者,可则决之:如果费力勤苦,迫于形势不得不为,可以决断就做决断

4. 去患者,可则决之:能够消除祸患的,可以决断就做决断

5. 从福者,可则决之:能够祈求幸福的,可以决断就做决断。

 第十二讲:符言篇——管理者的金玉良言:能生效的语言和产出结果的理论

君王的“九字真言”为“天下主”

一、主位---如何坐稳头把交椅

原文:安徐正静,其被节无不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右主位

1. 安:安定祥和---不要急赤白脸,吹胡子瞪眼

2. 徐:从容不迫---有序不乱的工作顺序,不急不缓

3. 正:做事公正---为人正直不偏私,赏罚分明的正以治

4. 静:情绪稳定---沉着冷静,心平气和的静以幽

5. 善与而不静---上静而令下动,若处子观浑水,静察以知真伪

引申:

易经---何以守位,曰仁

儒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家---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君静)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臣动)

案例:1935---1976

二、主明---如何保持清晰的思路和头脑

原文: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辐凑并进,则明不可塞。右主明

1. 明君:开言路,设兼听

2. 昏君:闭谏道,立偏听

3. 调动天下人的感知系统进行监督官员(谨防被糊弄,自以为天下已调动)

4. 老子的自知者明与孔子的九思

案例:唐太宗---开府议制;宋仁宗---广开言路;清康熙---诏安民;

周厉王---道路以目,国人莫敢言

三、主德---包容接纳(广交朋友与接纳依附)

原文:德之术曰:勿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位术正静,其莫之极欤。右主德

1.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增己之友便是损敌之力

2. 民主与共和---以“正大光明”的品德来昭示众生

3. 深度与广度---修学储能,先博后渊,坚忍的境界

4. 神明之位德术正静---品德与行为的一致,令人奉若神明

案例:为人民服务与人民万岁;

四、主赏---激励士气与建立信任

原文:用赏贵信,用刑贵正。刑赏信正,必验耳目之所见闻,其所不见闻者,莫不暗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右主赏

1. 扬善于公庭---树立优秀标杆的力量(莫不暗化)

2. 规过于私室---如何让对方心悦诚服(用刑贵正)

3. 法家倡刑名---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

4. 兵家七事---故将无还令,赏罚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黄石公·三略)

案例:曾国藩组建湘军;孙武吴宫教战;

五、主问---不懂就要学会问

原文: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右主问

1. 天时---时乘六龙以御天

2. 地利---论平台的重要性

3. 人和---平天下的基础点

4. 善问---六合八荒疑惑事

案例:从孔子的叩其两端,到子思的审问之,再到优秀管理的会议询问艺术

五、主问---不懂就要学会问

原文: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右主问

1. 天时---时乘六龙以御天

2. 地利---论平台的重要性

3. 人和---平天下的基础点

4. 善问---六合八荒疑惑事

案例:从孔子的叩其两端,到子思的审问之,再到优秀管理的会议询问艺术

六、主因---遵循规律

原文:心为九窍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所以求,因而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故能久长。右主因

1.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儒家强调主要矛盾

2. 天长地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家重视自然规律

3. 五官九窍---医家认为核心在于统领的作用

4. 善用臣---因其所求而与之,不必事必躬亲领导不累

案例:借用医家把五脏与官职相关联的管理智慧

七、主周---让团队更加紧密团结

原文: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寂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开闭不善,不见原也。右主周

1. 领导办事不周密---下属开始作乱

2. 驾驭下属的秘诀---平衡各方利益

3. 君不密的结果---失臣. 失身,害成

4.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可言而不言,失人;不可言而言,失言

案例: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八、主恭---管理者要谨慎的应对工作---洞若观火,明察秋毫

原文: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暗变更。右主恭

1.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2.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3. 监督机制,阴阳并行

4. 治之未乱,化于无形

案例:监察御史与秦朝的黑冰台

九、主名---名副其实,权责分明

原文:循名而为,实安而完。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右主名

1. 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2. 权责分明---名与实的匹配度,权与责的统一性

3. 实事求是---名与实,事与理,理与德,德与行

案例: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与枪杆子出政权

 《本经阴符》篇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可以说是本书的主体和根本,它阐明了纵横家运用谋略时的基本理论问题,如纵横家的自身修养,运用谋略的原则和方法。并强调以人的内在修养为根本去治理外物,作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根本。

第十三讲: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的心性修炼智慧(情绪压力)

“本”---修炼内在精神:减少人生内耗

“阴符”---内在决定外在:内在精神的修炼支配外在的行为

“七术”---相对独立同时也存有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层层递进又环环相扣

核心在“盛神”(精神饱满)才能“计谋”(实施无碍)

第一术:盛神---法五龙

1. 盛神中有五气(精神饱满,精力旺盛,有五种能量:心肝脾肺肾)

2. 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神即魂魄为主宰,心事居所,德为心室扩建,神就有大室居住而长大)

3. 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心、肝、脾、肺、肾各自对应神、魂、志、魄、精五种内在精神)

4. 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

5. 知之者内修炼而知之,谓之圣人(纵横家定义的“圣人”;内修炼:格物/炼气)

6. 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生一,出于物化(儒家格物、纵横家总结归纳类比;物-理,化-学)

7. 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耳聪目明,神清气爽,口齿清晰,思维敏捷,反应迅速,肢体灵活,领悟力强,预判准确)

8. 静和者养气,神盛乃能养志(专心才能神盛,盛神才能致志---精力全部投入才能朝向目标努力)

第二术:养志---法灵龟---能量向内收集(如同儒家的七证)

1、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心的能量无法促使思虑通达)

2. 有所欲,志存而思之(有需求,志向就产生了)

3. 志者,欲之使也(志向受到欲望的驱使)

4. 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故心气一,则欲不偟;欲不偟,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

(欲望、志向、心气、思路、情绪、互相之间的联系;如何才能“不烦乱”)

5. 故内以养气,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分职明矣(对自己可以用此法修炼以养志,明确究竟想要什么的目标,让人思路清晰,与迷茫的自己说拜拜---大学七证)

6. 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气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儒家识人之法)

原文:志不养,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失志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

第三术:实意---法螣蛇---思维提升的密码

1. 实意者,气之虑也(思维能力的提升--心气在主宰)

2. 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明荣。虑深远则计谋成。

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寒胜热,静胜躁;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儒家七证知止而后有定)

3. 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思之太虚,待神往来(四种修炼可达四种境界;如来·明心见性)

4. 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老子·不出户牖而知天下事)

(四、分威;五、散势;两篇尚不熟练)

第六术:转圆---法猛兽---做人做事的变通

1. 天地无极,人事无穷(无极-太极-两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2. 各以成其类,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凶成败之所终也(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3. 转圆者,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而从方(太极图: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4. 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接人待物的艺术)

第七术:损兑---法灵蓍---事物成败有偶然性

1. 事有适然,物有成败,几危之动,不可不察(有无得发展有必然和偶然,机遇与风险变化的过程,不能不想加考察)

2. 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子曰: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心烦意乱的成语出处)

3. 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领导者用垂拱而治的方式接待有德之人,考察他们的言辞,在对事情的看法上取得一致)

4. 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辞也(实际情况不相符,领导者想不发表意见)

总结:本篇告诫人们要遵循天道,顺应自然。天道如此,人道亦是如此。

君主治理天下要遵循自然规律,爱惜民生教化民众,才是为政之道。

另一方面,君主奉天承运,乃万民之枢纽,不可违逆。

 第十五章 持枢---掌握核心中枢

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

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

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

1. 法家:要在中央,事在四方,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2. 贾谊: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

3. 融合:道法术器,ppt

4. 老子:天道---人道

 第十六讲:中经七术——考察 利用 驾驭

本经是内在修炼;中经是外在御世策略和技巧,核心是制人而不被人所制

诸子百家在识人用人的区别

1. 儒家:道德感化与对等观点---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

2. 道家:顺人之性与无为而治---非以明民,常以愚之

3. 法家:严刑峻法与唯君是从---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

4. 纵横家:中经七术---考察对方,利用对方,控制对方

第一术:见形为荣,象体为貌---四象五行识人法(麻衣神相的理论源头)

原文: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者,谓爻为之生也。可以影响形容象貌而得之也。

有守之人,目不视非,耳不听邪,言必《诗》《书》,行不僻淫,以道为形,以德为容,貌庄色温,不可象貌而得也。

由人之外在的形貌、行动、表情、语言,即可探知此人的内心世界,以此来了解人心、人性、人欲

1. 形体容貌识人法---四象五行与曾国藩的识人口诀

2. 聚守能量者慎用---六辨:目、耳、言、行、形(体)、容(貌)

第二术:闻声知音,谓声气不同,则恩爱不接---语言的能量

原文:闻声知音,谓声气不同,则恩爱不接。故商、角不二合,徵、羽不相配,能为四声主,其唯宫乎。故音不和则悲,是以声散、伤、丑、害者,言必逆于耳也。虽有美行、盛誉,不可比目、合翼相须也。此乃气不合,音不调者也。

人在社会群体中,语言是最主要的交流工具,因此,在谈话中,观察别人表情,揣摩别人心理,明白对方希望听何种言辞。

1. 闻声知音---(感受)听到声(波)就能知道音(能量的真实情况)

2. 声气不同,则恩爱不接---意气不投,双方就不能沟通感情

3. 五行与五音---五种能量的流行,相互之间的关系与衍生信息

4. 故音不和则悲,是以声:散. 伤. 丑. 害者,言必逆于耳也

——音调不和就让人难受;

散声---头一句腚一句,没有逻辑和重点

伤声---杠精体质,言辞伤人,专揭伤疤

丑声---粗言秽语,脏话连篇,言语粗鄙

害声---挖坑设套,巧言令色,包藏祸心

第三术:解仇斗郄---团结弱势群体以斗强(捧杀和激将)

原文:解仇斗郄,谓解羸微之仇;斗郄者,斗强也。强郄既斗,称胜者高其功,盛其势。弱者哀其负,伤其卑,污其名,耻其宗。故胜者闻其功势,苟进而不知退;弱者闻哀其负,见其伤,则强大力倍,死为是也。郄无极大,御无强大,则皆可胁而并。

1、称胜者高其功,盛其势---捧杀

2、弱者哀其负,伤其卑,污其名,耻其宗---激将

3、故胜者闻其功势,苟进而不知退---亢龙有悔,知进而不知退

4、弱者闻哀其负,见其伤,则强大力倍,死而是也---哀兵必胜

第四术:缀去者---好聚好散留下好口碑(分别之前说好言,日后江湖好相见)

原文:缀去者,谓缀己之系言,使有余思也。故接贞信者,称其行,厉其志,言可为可复,会之期喜。以他人之庶,引验以结往,明款款而去之。

收买人心(刘备--徐庶;宋江的上位之路)

1. 缀去者,谓缀己之系言,使有余思也(用言语连缀即将离开的人,让他念念不忘自己对他的好,把心留住,把根留下)

2. 故接贞信者,称其行,厉其志,言可为可复,会之期喜(以正直诚信的态度,称赞他的行为,激励他的志向,说一些期待重逢)

3. 以他人之庶,引验以结往,明款款而去之(用他人相似的例子佐证自己是不忘故交的人,表现出明显的不舍之情,送他离开)

第五术:却语者---发现言语之间的漏洞

却语者,察伺短也。故言多必有数短之处,识其短验之。动以忌讳,示以时禁。其人因以怀惧,然后结信,以安其心,收语盖藏而却之。无见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人。

却语者,察伺短也。故言多必有数短之处,识其短验之(“却语”的方法是,伺机观察对方的短处。所以,话多了必然会有过失,要议论他的失误并加以验证。)

第六术:解仇斗郄---团结弱势群体以斗强(捧杀和激将)

原文:摄心者,谓逢好学伎术者,则为之称远。方验之,惊以奇怪,人系其心于己。

1、摄心者,谓逢好学伎术者,则为之称远(对技术男一定要高度赞美他的技艺,让他的声名远播)

2、方验之,惊以奇怪,人系其心于己(验证他的技艺,惊叹他的神奇,并创造出知音知己的情绪,自然会让他归属)

第七术:守义者---同道相成(以道德结交)

原文:守义者,谓守以人义,探心在内以合也。探心深得其主也。从外制内,事有系由而随之。故小人比人,则左道而用之,至能败家夺国。非贤智,不能守家以义,不能守国以道。圣人所贵道微妙者,诚以其可以转危为安,救亡使存也。

1. 守义者,谓守以人义,探心在内以合也(道德之义,合乎则结心)

2. 故小人比人,则左道而用之,至能败家夺国(小人用旁门左道的方式来结交,最终国破家亡)

3. 非贤智不能守家以义,不能守国以道(纵横派最终落脚点还是在“守义/道”)

 题外音

鬼谷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是纵横家的鼻祖,姓王名诩。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他长于修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是先秦神秘的历史人物。由于他的出现,历史上才有了纵横家的深谋、兵家的锐利、法家的霸道、儒家的刚柔并济、道家的待机而动。他的弟子有兵家孙膑、庞涓;纵横家苏秦、张仪等。

鬼谷子灵活运用古老的阴阳学说,构建了纵横游说之术的系统理论。培养了众多杰出的军事将领和游说之士,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合纵”“连横”的风云变幻的经典场面。鬼谷子的纵横理论影响深远,不仅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思想领域独树一帜,还被宗教家、军事家等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和运用。

中国人向来有追溯历史的传统,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流淌在民族的血液里,根植在国人的心灵中。我们追记历史,其实就是关怀当下,就是古圣先贤的智慧,寻求当下问题的解决之道。

鬼谷子纵横学的法门,即是“识人心,通人性,察人欲”。其要义在于,通过人的外在形态来体察其内在的精气神,从而由表及里地洞悉其心地和志趣。目的在于“看透人之后再用人”,避免盲目选人、糊涂授权。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听其言量其心志,观其行测其力,析其作辨其才华,闻其誉察其品格”。

授课老师

颜何 儒家复圣颜回第八十世后人

常驻地:济南
邀请老师授课:13439064501 陈助理

主讲课程:《阳明心学与工匠精神》 《曾国藩识人用人智慧与处世艺术》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古圣先贤的人生智慧》 《论语的管理智慧》 《文化自信与党风党建》 《易经智慧与组织管理》 《中国智慧与中国式人生幸福五部曲》

颜何老师的课程大纲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扫一扫加微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