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老师: 杨金波
常驻地: 北京
擅长领域: 商务礼仪

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可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少有的幸福之人,因为我们小时候经历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长大后赶上了国富民强的年代,而今天的中国正在阔步走向世界舞台的正中央。一生之中就能够经历一次国运从谷底到高峰的转化,怎能不感到幸福?稍微读点中国历史,我们就知道,其实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曾经数次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又数次衰败过。最近这一次的衰败始于晚清时期,四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又把中国从濒于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

仔细研究一下,我们就发现,中国以前的几次衰败大多是自己内部的问题造成的,而晚清开始的衰败却是受到了外族的侵略。这次侵略的外族十分强大,除了坚船利炮长驱直入式的侵略,还有思想和主义的强加与渗透。这个外族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整个西方。从历史上看,西方也并不是一直都强大,只是在那个时候很强大而已。他们的强大之路,源于一个在炉子前盯着冒出的蒸汽出神的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瓦特。

蒸汽机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产方式,极大地推动了技术进步并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问题是,为什么家家户户都在烧水做饭,而只有英国的瓦特才能够发明蒸汽机并把它运用到了工业生产之中呢?这都源于他们特有的文化。如果说,以前我们对西方的关注,更多地聚焦于科学技术和社会治理层面,今天我们更感兴趣的则是中西方在文化层面的分析和比较了。那么,西方文化和我们中国文化到底有哪些异同点呢?这就是本课程需要分析的问题。

这堂课叫《中西方文化比较》。主要讲十个专题:

一、文明起源模式

二、思维模式

三、行为模式

四、社会管理模式

五、哲学模型

六、宗教类型

七、公共空间观

八、现代西方文明的五大支柱

九、现代世界文明的基本模式

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文明的终极目标

课程内容

一、文明起源模式

不同的文明起源造就了不同的文明模式,进而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特点。文明起源的不同,是中西方文化起点性的不同,也是根本性的不同。

(一)中华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由于东亚特有的封闭型地貌,中国形成了典型的农耕文明,而且是“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其特点是安土重迁,自给自足,重农抑商。中国文化经过历代先哲的奠基,总体上可表述为:以人为本,崇德尚群,阴阳平衡,整体思维。

落实到具体的社会生活层面,中国文化主要有如下表现:一是强调尊卑有序。即在处理公共事务和人际关系的时候,更多关注彼此的尊卑关系,并进一步在先后顺序和位次关系上予以体现出来。二是强调群体意识。即强化群体的意志和作用,淡化个人的意志和作用,认为过分突出自我是不谦虚的行为。三是强调重德尚贤。从皇帝官员到文人雅士,从高贤大德到黎民百姓,德行永远排在第一位。无德之人即便有再高的个人成就,也不为社会所接受。

(二)西方文明是海洋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混合体。欧洲漫长的海岸线和气候温良的地中海造就了海洋文明,广袤的高纬度草原造就了游牧文明。西方文明便是这两种文明的混合体。其特点是,个体层面追求勇猛彪悍,人格层面追求独立自由,社会层面追求契约规则。西方文化的源头由三部分组成,即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和日耳曼蛮族文化。古希腊的文化遗产主要是追求民主、科学、艺术和尚武;古罗马的文化遗产主要是法治和基督教,日耳曼蛮族的文化遗产主要是追求勇猛彪悍并富有冒险精神。

落实到具体的社会生活层面,西方文化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追求并捍卫一切属于个人的权利,如自由、独立、平等、民主等,主张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二是尊重社会通用的规则和契约,即遵守法律,信守约定。三是由基督教文明派生出来的使命感,即每个人生来都带有自己的使命,要为这种使命去奋斗。

二、思维模式

(一)中华文化的思维模式是形象思维。

人类文明的早期所产生的文字全都是象形文字。中国文化把这种象形文字一直保持到现在,并一直在使用。早期的象形文字主要是刻画在岩石和甲骨上,由于刻画工具的简陋和刻画对象质地的坚硬,文字的笔画不可以太多,必须加以抽象和提炼,便逐步形成了汉字。由于单个的象形文字所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大,往往只需要文字的简单堆砌即能表达出复杂的意思来,因此文字的记录中,强调是字本身的写法,完全可以不需要语法的概念。

举两个例子。第一个,请见下图,这是一幅甲骨文的拓本:

                   

这一段甲骨上,刻画了五个字,表达出的是这样的意思:一个总是把舌头吐出来的孩子,他的母亲被毒虫咬死了,由于死态不吉祥,因此不能葬于家族公墓。

第二个,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个小令《天净沙.秋思》,全曲如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全曲只有二十八个字,却描写出了九组景物,可以说是言简而意丰。

以上两个例子最直接地说明了象形文字的文法特点。由于文字本身就包含有大量的具象性的信息,写句子和文章时只需要把文字堆积起来即可,而不需要有什么语法,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不需要。

一种文化的语言文字的特点会直接影响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象形文字的使用也直接导致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形象思维,即以直观的形象和表现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形象思维的模式直接导致了中国文化的以下特点:

一是注重实用性,缺少逻辑性

二是擅长钻研技术,不擅长科学研究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全都是技术层面的。被誉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速铁路、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络购物,也都是技术层面的,极少有新的科学理论的突破。遍观现代国际社会,中国人很少在新的科学理论上有所突破,但技术操作水平却屡获殊荣。

(二)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是抽象思维。

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主要是两个地方,古希腊和古罗马。古希腊所处的地中海的最东边,有一个地方叫腓尼基(Phoenicia),在今天的黎巴嫩境内。腓尼基盛产一种紫红色颜料,很受周边各国的喜欢,腓尼基在当地语言里就是“紫红色”的意思。于是,腓尼基这个地方就集中了很多来做生意的外国商人,各国的商人频繁地在此聚集、交流和经商。由于这些商人都来自不同的国家,又大都有各自的文字和语言,因此如何相互交流便成了一个大问题。腓尼基人找到了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创造了一种类似于拼音的符号,把交流对象的语言的发音标注出来,就可以进行交流了。由于不同国家的语音都可以用这套拼音符号标注出来,那这套拼音系统本身逐渐就成了各国商人必须学习的新的语言体系了。这便是字母语言的雏形。今天我们熟悉的26个英文字母,源头就是腓尼基人的22个字母。这就是为什么说是腓尼基人发明了字母的原因。

字母文字一旦产生,字面本身就已经失去了原来的象形文字所包含的意义,而只是二十几个字母的不同的排列组合而已。人们便不能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解读文字,只能用固定的语法和逻辑去理解文字,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导着人们的认知方式从具象走向抽象,并进一步产生了逻辑思维的方式。逻辑思维正是典型的西方的思维方式。

逻辑思维的模式直接导致了西方文化的以下特点:

一是讲究逻辑性,擅长哲学思维。

二是崇尚纯理性的科学研究,尤其擅长探究和创立全新的科学理论。

早在公元前的几个世纪,古希腊人就开始了对逻辑和理性的探寻。我们今天的学生所学习的很多数理化知识和哲学理念,都是从那个时代就已经被古希腊人开始研究了。我们所熟知的“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是从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研究文学、艺术和哲学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成果,为今天的西方文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行为模式

中西方人在行为模式上的差别是最明显的,这也是由于文明的起源模式的不同而导致的。

(一)中华文化的行为模式是崇德尚群。

农耕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团结协作,聚集而居。在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和高密度的人群聚集中,人们必须把相当大的一部分精力放在如何与团队和族群人员和谐相处上面。同时,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强调集体协作,淡化个人作用。因此,中华文化强调的是崇德尚群。

中华文化也可以表述为“重德文化”。在这种文化系统里,对一个人的道德水准的评价是被排在第一位的。一个人只要有良好的道德水准,那他的一切其他的弱点都可以被原谅;反过来,一个人即使有再高的才能,只要他的道德水准低下,也必将不为人们所接受。

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是为朝廷选拔优秀文官的一种考试制度。科举考较的是考生以经史子集等知识为重点的人文能力,很少涉及到与自然打交道的科学素养。

(二)西方文化的行为模式是独立自由。

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的社会里,实行的是单打独斗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崇尚的是勇敢和冒险的精神,看重的是个人权利不受侵犯,追求的是独立和自由,即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意志。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人们大多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行事,很少会受到他人的干预,也很少去干涉他人的私事。

西方文化也可以被表述为“爱智文化”,即很看重人的智力水平。哲学philosophy的单词,就是由热爱和智力组合起来的。西方人喜欢与自然事物的打交道,往往不善于与人进行深度沟通,即使沟通也是采用直来直去的方式,对于人际关系的好坏不像中国人那么在乎。

四、社会管理模式

(一)中国社会奉行的是圣贤管理模式。

农耕文明的社会里聚集而居的人,大多是有血缘关系的人,人和人之间最牢固的关系一定是血缘关系,就是所谓的“血浓于水”。家族部落里的最高权威一般是归属于那个年龄最长或辈分最高或德行最好的人。这就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形式。

实质上,宗法制度只是中国社会管理模式在家族范围内的微观缩影。把宗法制度应用到全社会的范围内,便是圣贤管理模式,即在全境范围内推选德行最高的一位圣贤之人作为管理者和领导者,境内所有其他人均无条件接受他的统治。而这位领导者的道德水准便是对他进行考核的最主要标准。

两个例子:周天子的“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三国故事里,蜀国赖着不归还荆州的理由竟然是“有德者居之”;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对美国最大的危害是什么?

在这种社会管理模式里,中国社会必然导致以下的效应:一是民间层面的“圣贤崇拜”,即整个社会都在争取做圣贤之人,做人做事必定要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去衡量取舍。二是统治阶层的全国“大一统”态势,即整个国家犹如一个金字塔,越往下人越多,越往上人越少,皇权在最顶层,是整个社会的至高无上的存在。

(二)西方社会奉行的是民主管理模式。

其根源在于古希腊的城邦制。古希腊时期,人们是定居在一个一个的城邦里的,城邦的规模大小不同,大体上与中国的村镇差不多。城邦在正常状态下,居民各自安分守己地生活着。一旦城邦要做什么重大决定,居民们便倾巢而动,大家集中在一个广场或者空地上,就这些决定的利害进行分析。在这里,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彼此是完全平等的。这种制度最值得说明的是城邦里所有的事情都要经过所有人的认可。

这种制度就是民主的雏形,即人人都有完全平等的参政议政的权利。很明显,这种制度并不完美,甚至很简陋,此时它与后世盛行的“代议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毕竟它开了历史的先河,为后世的西方文明奠定了基础。

五、哲学模型

(一)中华文化的哲学模型是二元融合型。

中国文化认为,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可以不是绝然对立的,而是有一个中间地带可以缓冲,或者矛盾双方本身就可以相互转化甚至相互融合。因此,天下的事情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浑然一体。道家的阴阳鱼就是最典型的表现。这种哲学模型就叫做二元融合型。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文化的不同流派在这一点上都取得了高度一致。比如,道家的阴阳相生、物极必反,儒家的中庸之道,以及八卦变卦等,都强调了矛盾双方的融合观念。

这样的哲学观念就为中华文化定下了基调,即凡事追求皆大欢喜而不提倡对抗,追求中庸之道而不追求极端,彼此和平相处而不提倡竞争。这些特点,今天都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中国智慧。

举例说明。中国不喜欢悲剧,不喜欢纠结,相信凡事都可以有个大团圆的结局;中国人善于解决争端,就是要从矛盾双方的中间地带找到融合点。

(二)西方文化的哲学模型是二元对立型。

无论是古埃及连年不息的讨伐征战,还是古希腊逻辑严谨的科学艺术,也包括古罗马人人平等的法律制度,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经常是在大是大非和非此即彼的选择中不断地调整定型,他们崇尚的是简单明快和非黑即白,在生活中会简单直接敢爱敢恨,在战场上会摧枯拉朽赶尽杀绝,在工作沟通上会直来直去一视同仁。这种思维哲学模型叫二元对立型。

这种哲学模型极大地增加了人际沟通的效率,也减低了社会生活的成本。但这只适应于简单的情况,当遇到纷繁复杂的事物时,会显得过于简单粗暴了。

举例说明。2001年,美国总统小布什在受到恐怖袭击之后,决计要报复恐怖组织,并要求全世界选边站队。他的宣言是:如果你不表态支持我,就是反对我。

另外,据说红绿灯是西方人发明的,中国人发明了黄灯。

六、宗教种类

(一)中国社会里有宗教无信仰。

佛教正式进入中国是在东汉前后,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人生感受,成为中国文化三足鼎立之一。佛教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直接填补了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思想对人生认知的局限性,简单质朴地回答了如何面对人生的重大问题,即生老病死。因此,赢得了大量的教徒,也使得诸多人生走到了绝处的人的心灵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佛教引入中国后,有些本土宗教(如道教)也相继创立。同时,还有许多民间的迷信活动,也会混迹其中。它们都会模仿着佛教的方式,纠集起各自的信徒,虽然没有佛教那样影响深远,却也是以自己特有的崇拜偶像调节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因此,中国人的宗教,可以说是世俗化的宗教。

不管是佛教,还是其他世俗化宗教,抑或是迷信活动,都不像西方的基督教那样让人们对着一个神灵去崇拜,而是提倡人人都要自我修行。从佛祖到陀佛,从僧尼到居士,都是自我修行的结果。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的心灵世界里,并没有一个超自然的上帝或类似的神灵存在着,凡事都是要靠自己修行,因此,我们是有宗教,无信仰。

但这决不意味着中国人的内心世界缺乏管控,更不意味着中国人没有敬畏之心。因为中国人一直保持着对祖宗的崇拜,甚至把祖宗当做可以护佑子孙的神灵顶礼膜拜。这种祖宗崇拜成为大部分中国人的心理寄托,也正是这种寄托,使得中国人终其一生都存有敬畏之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宗教的作用。

(二)西方社会的主流宗教基督教。

基督教源于犹太教,在古罗马时期得到发展并逐步成为欧洲的主流宗教,并产生了很多分支。基督教的崇拜对象是上帝,耶稣受上帝指派来传达上帝的福音。圣经里说,伊甸园里的亚当和夏娃因偷吃了禁果,被罚有罪,从此人类便具有了原罪,生来就是要赎罪的。

基督教认为,上帝是天地间唯一的真神,要崇拜上帝。同时,人要终其一生去赎罪,请求上帝赦免掉自己的一切罪孽。每个教徒都要一种使命感去效法基督,传扬福音。

小结:实际上,西方国家除了基督教还有很多其他宗教,就像中国除了佛教还有其他宗教一样,但显而易见的现实是,佛教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并成为典型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就像基督教文化深深地影响了西方文化并成为典型的西方文化的一部分一样。从现在的中西方的文化来看,各自的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以下几个文化特点:一是中国人是乐感人生,西方人是罪感人生;二是中国人对于外来文化比较宽容,而西方人却很难与其他文化的人和平相处。历史上,西方国家发生过多次由基督教引起的战争或暴乱,而中国却没有发生过由于佛教而引起的战争;三是中国人比较随遇而安,而西方人却常常怀有一种强烈的同化他人的使命感,甚至不惜发动灾难深重的战争。

七、公共空间观

(一)中国文化缺乏对公共空间的关注。

中国文化是重德文化,特别强调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量的典籍和史料都在告诫人们该如何友好地对待别人。但这些告诫和规范里所说的别人,却基本上只是有一个指向,即有特定关系的熟人,而极少涉及广大的公共空间里陌生人。这是因为中国人所认定的人伦,即人际关系,最典型的是指“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除此之外,便很少提及。这就是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熟人文化”的原因,这是农耕文明和宗法制度的必然结果。

那么,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是如何处理这五伦之外的社会关系呢?最常规的方式当然就是淡化和漠视了。也就是说,年轻人和学生们会被反复告知,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人心隔肚皮,只有家人和朋友才是知根知底的,才可以安全和值得信任的。

而对于那些必须交往的陌生人,人们往往会用一些特定的手段去拉近彼此的关系,即把五伦关系之外的人用一些类比的方式拉入到五伦之中,以使得彼此之间的关系由普通关系转化到相互信任和彼此依靠的亲密关系。比如,拜德高望重的长辈为“义父”,把授业恩师比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手艺人把客户称为“衣食父母”,与江湖朋友“义结金兰”,孔子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等。被拉进五伦的人之间的关系便会由此变得亲密无间,但无法拉近关系的人仍然是陌生人依然是淡化和漠视。   

因此,总体上说,中国人对于广大的公共空间是漠视的,甚至也没有社会的概念。其连带结果就是,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中,尤其在是旧时代,比较缺乏在公共场所的秩序感,比较缺少对陌生人的同情心,造成了礼仪之邦没有礼仪的尴尬局面。

(二)西方文化具有关注公共空间的传统。

西方人最典型的社会组织模式不是源于血缘关系,而是彼此平等的契约关系,因此,广大的公共空间就是人们的舞台,与陌生人打交道就是日常工作。

古希腊是民主思想的发源地,也是工商文明的萌芽最早产生的地方,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学会与陌生人交往,遵守社会契约,遵守社会共识,关注公共空间里的人和事,成为人们的共识。

到了古罗马时期,逐步完善的法律意识和基督教徒们的使命感也使得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理性,越来越懂得遵守公共道德的必要。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知识分子的勇气就是要敢于在一切公共空间运用理的性。

时代走到了今天,人们已经可以越来越频繁地在全世界范围内自由的旅行,一个城市里公共空间的文明程度和社会秩序可以给旅行者带来特别好的体验,也可以带来特别坏的体验。当中国正在为全世界关注的时候,我们有必要主动地补上公共空间文明这一课,学会做好大国公民。

**************************************

以上是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接下来是对如何进行中西方文化沟通和融合的建议。

**************************************

八、现代西方文明的五大支柱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认为,现在西方文明有五大支柱:即个人主义,民主政治,主权国家,大工业生产,科学发展。

这五大支柱都是西方文化的典型理念,与中国的农耕文明是格格不入的。当西方人在近代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的时候,中国人不但要承受着列强的殖民侵略,还要面对着一个完全陌生的工商文明。中国的有识之士们从此开始了探索中国文化的出路的各种尝试,直到今天,正如我们看到的,中国人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选择的是一条近乎全盘西化的道路。

也就是说,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中国几乎是踉踉跄跄地跟随在西方文明的后面,亦步亦趋地往前行进着。可喜的是,中国没有掉队,而且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获得了一定的优势。正是这种优势,引导着中国人再次走在全世界文明的第一方阵。

九、现代文明的基本模式

人类在慢慢进入文明社会的初期,其文明模式全都是采猎文明,即从大自然中直接获得食物。后来在生产力得到提高之后,文明的模式出现了分野。中国人走向了农耕文明,而西方人走向了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东亚地貌的封闭性和稳定性,导致了中国人的农耕文明发展得得心应手,这种文明模式一直持续到晚清时期。西方文明的源头在古希腊,而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具有了工商文明的种子,因此,西方在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开始工业革命之后,迅速进入了新的文明时代即工商文明时代,而且一直延续至今。

因此,现代文明的模式是工商业文明,但目前正处于转变期。工商业文明是人类的生产方式和交流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逐步形成的可以跨地域组织生产、销售和使用的一种文明方式。它以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为基础,却比这两种文明更为先进。现代文明的基础就是工商业文明,其雏形是古希腊的文明模式,而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一就是古希腊文化,所以西方社会在向现代文明转型时就显得顺理成章驾轻就熟。中国社会却是典型的农耕文明,而且是“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这种超级精致和稳定的社会状态必然会对新的文明形态产生抵触感和不适应感,因此中国从近代开始在向工商业文明转型时就显得尤为艰难。这就是为什么西方文明在进入近代后一直主导着全世界,而中国文明却对此显得格格不入的主要原因。

但现代文明却不仅仅是工商业文明。最近几十年以来,全球范围内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尤其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应用,人类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交往方式、合作方式甚至冲突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传统的工商业文明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又逐步形成了现代文明的新的内容。这预示着现代文明的内容正在发生改变,崭新的信息文明与传统的工商文明共同构成了现代文明。

可喜的是,中国在这现代文明的转变期走在了全球的第一方阵。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文化中开放包容和兼收并蓄的务实心态,使得我们可以积极地学习和吸收那些优秀的西方文化以补足自身的文化短板,另一方面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更符合现代文明的一些特有元素,使得我们比西方人具有更丰富的理念和更强的主动性去应对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交流。比如,“和为贵”思想更适合于处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国际社会争端,“务实包容”思想更适合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强调“群体意识”更适合于应对全球公共危机,甚至对个人隐私的不敏感也更有利于大数据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和推广,等等。

人类历史表明,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长处,各种文化之间应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只有先超越文化的限制,再来建立沟通模式,我们人类才有更美好的未来。歌德说过:人类用聪明制造了很多界限,又用爱把它们推倒。

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文明的终极目标

《圣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人类在发展的早期,想建造一座通天塔直通天堂,可以去看望上帝。上帝很紧张,就让不同地区的人说不同的语言,让人们之间无法交流,于是,人们之间的团结协作就没有了,矛盾就增加了,通天塔也就造不成了。

在今天的国际社会,人们学习点外语不是什么难事,能听懂对方的想法也不是难事,可是属于全人类同心同德的合作项目通天塔还是造不成。阻止不同国家和民族进行完美沟通的不是语言,而是文化。人际沟通在最深层次上其实就是文化沟通。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说到底,它不是地域的,不是政治的,而是文化的。因此,在今天的国际社会里,国家之间要想进行充分的沟通,一定要了解对方的文化,从文化比较的角度找到彼此共同的利益点。任何基于强权压力的合作只能是短时的不可靠的。

幸运的是,虽然人们的文化是不同的,但人性却是相同的,人类的命运是共同的,这就为人们的沟通与合作找到了一个共同点。在人类的人性大体相同的大前提下,在人类命运是共同的前提下,人们可以比较容易地看到彼此的异同点与合作点。这就是由中国人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下,不同国家的人既可以坚持自己的文化,又可以了解对方的诉求,使得彼此的沟通和协作变得更加事半功倍。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正确的大方向。

授课老师

杨金波 北京双奥志愿者礼仪培训专家

常驻地:北京
邀请老师授课:13439064501 陈助理

主讲课程:《政务礼仪》《新商务礼仪》《涉外礼仪》

杨金波老师的课程大纲

杨金波老师动态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扫一扫加微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