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胡芳老师
【课程背景】
您的团队是否经历过这些痛点?
· 据中国信通院《云计算白皮书(2024年)》,国内云项目因需求变更导致的延期占比达48%,其中63%的延期直接源于“需求管理流程缺失”; IDC《中国云服务质量报告2024》显示,研发自测覆盖率不足30%的项目中,上线后稳定性故障率是覆盖率超80%项目的2.3倍。
· 当业务团队要求“3天上线新功能”,而质量团队坚持“必须完成全量测试”,双方拉锯战是否头疼?敏捷开发要求“快快快”,但客户对云服务“零中断”的质量期待如何满足?
为何传统质量管理在云时代失效?
· 技术手段局限:团队曾尝试“加人天测试”“堆砌监控工具”,但需求变更率和故障定位时长仍居高不下——纯技术方案为何治标不治本?
· 文化断层风险:研发认为“质量是测试的事”,测试抱怨“需求不明确”,产品经理关注“功能是否击穿用户心智”——这些割裂如何破解?
破局关键:用“管理机制”替代“技术补丁”
本课程以“IPD双轮驱动(市场+技术)”为骨架,将TQM文化内化为团队基因,在实践中应用管理工具(如需求分级决策树、架构韧性校准器等)来兜底质量风险——不依赖“神仙员工”,而是构建轻、快、准的质量管理机制。
【课程收益】
▪ 意识升级:建立“质量是生存底线”的全员共识,招握质量红线管理工具(如《质量红线共识清单》);
▪ 能力突破:招握IPD双轮驱动下的需求分级决策、架构韧性校准、用户反馈闭环等6大核心能力;输出《需求冻结窗口》和《架构变更风险评估清单》等10套可复用的轻量化管理工具,将质量要求转化为团队可执行的动作;
▪ 形成闭环:遵循“文化筑基→流程控险→技术兜底”的三层递进逻辑,满足整体质量提升(特别是软件)的核心诉求。
【课程对象】质量管理部全员、研发/测试团队负责人、项目经理、产品经理和架构师
【课程形式】
讲授:理论讲解与示例分析
互动:小组讨论与工具演练
实战:模拟项目作战场景
问答:现场答疑与交流
【课程时长】3天(6小时/天)
【课程大纲】
核心逻辑:以IPD流程为骨架 + TQM文化为灵魂 +轻量化管理工具为支点,附配套练习,确保学了就能用。
模块一、文化筑基——用TQM破解灵活与确定的对立
核心矛盾——研发为追求速度牺牲质量,客户要求确定性体验
IPD整合点:双轮驱动(市场/技术)中的质量红线共识
管理工具:
第1招:质量文化小沙盘
模拟:“敏捷迭代VS质量失控”场景,量化缺陷后移成本
输出:《质量红线共识清单》
第2招:客户之声转化器
用BSA模型将客户需求分级(基础型/期望型/兴奋型),绑定IPD需求评审流程
实战:分析客户投诉案例,制定《需求分级决策树》
成果:建立“质量是生存底线”的集体共识,破解灵活与确定的对立
模块二:能力攻坚——用6大管理工具直击研发痛点
1. 需求管理:终结需求失控
第3招:需求冻结招
机制:IPD流程中设置“需求冻结窗口”,变更需跨部门评审(市场/研发/质量)
工具:需求变更影响度矩阵(成本/进度/质量三维评估)
案例:某云厂商通过冻结机制降低需求变更率
2. 产品架构:平衡柔性与质量
第4招:架构韧性校准器
机制:用“业务场景-架构模块”映射表,确保架构支持快速迭代
工具:架构变更风险评估清单(含兼容性/性能/合规性)
实战:分组设计“弹性伸缩服务”的架构韧性方案
3. 易用性&稳定性:用户驱动质量
第5招:用户反馈闭环链
机制:将用户反馈纳入IPD市场驱动轮,建立“反馈-分析-优化”SOP
工具:易用性评分卡(5维度:操作效率/容错性/一致性等)
第6招:风险管控招
机制:用FMEA模型预判稳定性风险,绑定研发自检流程
工具:稳定性风险热力图(按发生概率/影响程度分级)
4. 研发自测&测试架构师:管理驱动技术
第7招:质量内化积分制
机制:自测覆盖率与绩效绑定,积分可兑换项目资源(如测试环境优先级)
工具:自测任务看板
第8招:测试策略四步法
机制:测试架构师主导“需求分级-策略制定-资源分配-结果复盘”
工具:测试资源竞拍(模拟高并发场景资源争夺)
成果:6大招式对应能力,均转化为可执行的管理动作
模块三:机制固化——PDCA循环让质量持续进化
核心矛盾:质量改进难以长效化
IPD整合点:双轮驱动中的复盘机制
管理工具:
第9招:质量急诊室
机制:学员在线提交真实问题,用管理工具诊断
案例:团队分组,用“需求冻结招”解决紧急变更冲突
第10招:质量改进飞轮
机制:将IPD阶段评审与PDCA结合,形成“计划-执行-检查-改进”闭环
输出:《质量改进路线图》
成果:建立自驱型质量改进生态,避免培训后“回归原点”
授课老师
胡芳 中西合璧项目管理实战专家
常驻地:上海
邀请老师授课:13439064501 陈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