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
全球制造业正在经历新一轮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在我国,“新基建”政策的落地,新型数字基础设施领域的不断发展,为工业互联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推动形成全新的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通过不断颠覆传统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肩负着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历史使命。
工业互联网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重要一步,也是解决传统制造业装备和软硬件平台依赖进口,企业缺乏创新等问题的重要手段。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密切相关,随着国家层面对产业升级、创新、经济新动能的进一步推动,工业互联网作为智能制造的基础平台,将会在整个制造业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通过构建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深入推进“互联网+”,形成实体经济与网络相互促进、同步提升的良好格局。
数字化建设是工业互联网的底座,数字化转型不只是技术实现问题,更是组织变革问题。然而,大部分企业在数字化方面处于盲人摸象、舍本逐末的状态。对数字化转型的理解过于碎片化,仍然停留在工具应用的层面,未能触及数字化的核心。
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合力,将全面推动整个社会数字化进程。同时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创造更多新的增长点等方面提供坚实支撑,与更多现实业务场景融合,促进工业制造领域转型升级并探索新机遇。
课程收益:
1. 正确认知工业互联网的本质和构成体系,以及当前阶段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
2. 洞察数字时代的变革力量,搭建数字化运营体系,掌握制造业数字化实施策略
3. 透视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I,掌握工业互联网平台关键技术节点
4. 汲取互联网思维精髓,植入数字基因,拥抱工业互联网万亿级市场的巨大机遇
课程时间:
1-2天,6小时/天
课程对象:
企业高管、各部门负责人、数字化相关岗位人员
课程方式:
讲师讲授+案例解析+互动交流+现场答疑
课程大纲:
第一讲:工业制造领域数字化转型策略与实践
一、工业互联网及应用方向
1. 工业互联网三大体系
2. 工业互联网五大应用模式
3. 智能制造上升为国家战略
4. 中、美、德、日等各国工业发展战略
案例解析:消费互联网VS工业互联网
二、数字化是工业互联网的底座
1. 数字化的内涵、价值、底层逻辑和终极目标
2. 数字化背景下,企业生存之道——保持危机感
3. 什么是数字化转型六度法则,如何将数字化真正落地
案例解析:德国大众为什么炒掉软件公司多名高管
三、数字化的三个基本特征
1. 数据业务化——消灭物理介质
2. 流程标准化——减少人为干预
3. 管理精细化——全程闭环可控
案例解析:华为数字化工具应用的启示
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常见问题
1. 战略层面缺乏系统性顶层设计
2. 业务层面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
3. 实施层面技术与业务容易脱节
4. 组织层面人才队伍上储备不足
案例解析:某大型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困惑
五、数字化转型落地三个要点
1. “科技+业务”双轮驱动
2. 让听得见炮火的士兵做决定
3. 借助专业第三方力量推进实施
案例解析:麦肯锡最新报告:数字化转型成功率普遍不高?
行动指南:在目前的业务场景中,有哪些不符合数字化要求的节点,如何优化?
六、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践五步曲(数转模型)
1. 内部管理信息化
1)各业务系统之间联动,流程衔接自动化
2)简化流程、无纸化,数据埋点,从点到线到面一体
2. 业务流程可视化
1)进度清晰可见、节点流转可控
2)流程标准化,减少人为和不确定因素
3. 产品服务数据化
1)建立指标体系,拆解、匹配适合运营方法
2)分析和改善指标,以数据导向总结优化
4. 营销推广个性化
1)用户细分,需求聚焦,360°视图
2)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数据驱动和精准引流
5. 用户体验标准化
1)洞察痛点,快速响应,超预期满足
2)打造极致体验,促进留存和转化
思考方向:现阶段在数字化转型实施层面,存在哪些盲点和障碍,如何克服?
第二讲:工业互联网技术支撑体系和应用场景
一、5G:新基建排头兵
1. 高速率:大幅提高传输速率
2. 低时延:端到端毫秒级时延
3. 大带宽:km²百万级设备接入
4. 广连接:应用场景更加丰富
案例解析:5G超远程机器人手术
二、物联网:连接一切
1. 泛在网,万物互联
2. 物联网三个基本特征
3. 传感器——人类感官的延伸
4. 互联网是一张网,物联网是整个世界
案例解析:IBM研发“电子舌头”
三、大数据:永不枯竭的生产资料
1. 消费数据——C2B个性化定制
2. 行为数据——位置、轨迹、交易
3. 机器和传感数据——图文、语音、影像
案例解析:三一重工“挖掘机指数”
四、云计算:智能时代的基石
1. 大数据反哺云计算
2. 算力提升与算法优化
3. 企业上云和政务上云大趋势
案例解析:过去一百年人类离不开电力,当下和未来人类离不开算力
五、人工智能:今天遇见未来
1. AI类型和划分标准
2. 模拟、延伸、扩展及迭代
3. 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
4.“智能+”终极版图:数字孪生世界
案例解析:数字孪生工厂颠覆传统生产路径
六、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大模型
1. 参数规模:千亿级参数成为主流
2. 技术架构:GPT--基于反馈的强化学习
3. 模态支持:文本、图片、影像、语音等多模态
4. 应用领域:通用大模型VS行业大模型
案例解析:盘古大模型聚焦制造业应用
第三讲:制造业思维升级与数字化素养能力提升
一、用户思维——技术转化能力
1. 傻瓜式、简单可依赖
2. 不要让用户做选择题
3. 需求洞察与痛点捕捉
4. 用户需求VS应用场景
案例解析:“懒人四件套”背后的商业逻辑
思考方向:业务部门如何提高需求甄别能力,规避技术开发反复,减少内耗。
二、产品思维——业务打磨能力
1. 无痛点,不产品(服务)
2. 做减法,不做加法(功能)
3.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效率)
4. 避免过度的流程设计(机制)
案例解析:瞬间白痴论——乔布斯1秒、马化腾3秒、张小龙5秒
思考方向:技术部门如何把控需求标准,并完善产品和服务的颗粒度。
三、数据思维——数据驱动能力
1. 没有小数据,只有大数据
2. 数据是商业模式关键支点
3. 数字化运营三个核心指标
4. 数据开发应用的四个层面
案例解析:比亚迪“D1”电动侧滑门的数据支撑
思考方向:如何完善基础数据治理,打通数据堵点,完成数据贯通和闭环。
四、创新思维——创造性输出能力
1. 否定是创新的开始
2. 创新不是“瞎折腾”
3. 创新是“有中生无”
4. 创新是发现更多可能性
5. 脱离真实场景的创新是“一厢情愿”
案例解析:从“山寨大国”到“新四大发明”
思考方向:在数字阿化进程中业务导向与技术实现之间的衔接,如何避免出现脱节问题。
课程回顾、总结、分享和行动
1. 结合企业发展目标,从产品、渠道、技术、运营、服务、资源等切入,探讨关于现阶段智能制造和数字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2. 目前在市场洞察、痛点捕捉、应用场景、流程优化、数据驱动和业务创新等方面,与原生数字巨头们存在哪些差距,应该如何改进?
3. 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科技+业务”双轮驱动的系统性工程,根据行业特性和岗位职责,有什么具体想法或行动计划?
授课老师
张世民 互联网连续创业者
常驻地:深圳
邀请老师授课:13439064501 陈助理